《阿育吠陀 × 顱薦椎療法:用不同語言,傾聽身體的節奏》
- haoyuanbodywork

- 6月12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之前有學過阿育吠陀的一些概念跟方法,這次想想是否可以跟顱薦做連結,這兩個強調的是:「療癒,其實是讓身體恢復自己的節奏。」我們的身體,一股很細微、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節奏:它叫做「腦脊髓液的律動」。在阿育吠陀裡,身體的平衡來自三股能量:風(Vata)、火(Pitta)、水(Kapha)。
◆ 風(Vata) × 腦脊髓液流動 Vata掌管運動與神經傳導,就像腦脊髓液每分鐘8-12次的細微律動。 當壓力大、思緒亂、睡不好時,Vata容易失衡,腦脊髓液也變得滯澀。 顱薦椎療法透過溫柔的觸碰,幫助腦脊液恢復節奏,也穩定浮動不安的風能量。
◆ 火(Pitta) × 頭部壓力調節 Pitta主代謝與熱能,對應到顱內壓力與腦膜的緊張調節。 當火能量過旺,容易發炎、煩躁,頭部感到悶脹緊繃。 搭配阿育吠陀的降火草藥與顱薦手法,可以同時為身心降溫,讓內在火焰慢慢收斂。
◆ 水(Kapha) × 液體滋養循環 Kapha象徵滋養與穩定,像腦脊髓液源源不斷地輸送營養到神經系統。 但久坐、濕冷環境或情緒停滯,容易讓水能量卡住,身體變得沉重。 透過阿育吠陀乾刷刺激循環,再搭配薦骨手法,喚醒體內的水流,找回清爽與活力。
你最近,是風多一點?火旺一些?還是水卡住了?
身體知道答案,療癒師只是輕輕地,陪你聽。


留言